9月29日,北京市召开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健康学校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未来,北京市将同步推进健康学校试点建设与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刚性落实体育课时要求、强化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持续加大学校食堂建设投入等举措,切实保障学生强健体魄、健康成长。

持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
今年,北京市启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共承担全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29项。其中,北京学校体育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试点单位涵盖朝阳、海淀、通州、密云4个区的40所中小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职业学院等12所高校。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介绍,北京市同步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健康学校建设试点工作,旨在实现 “1+1>2” 的融合效应。各试点区校将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现显著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全面增强和健康保障能力全面过硬三个核心目标,凝聚工作合力。
据悉,北京市将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实施精准化干预、加强意外伤害防控和保险机制,确保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持续提高,大学生体质实现止跌回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1%,超重肥胖率、脊柱弯曲异常增长率稳步下降;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降低学生抑郁、焦虑倾向检出率,坚决杜绝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实现校园食品安全零重大事故、传染病防控科学高效、健康教育实效显著的目标,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建设模式。
全市改革试点单位切磋实践“金点子”
当天,健康学校建设试点单位、学校体育(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单位代表交流分享了实践成果。

在健康学校建设方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在教学中渗透“健康第一”理念,全员体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追踪,家校协同做好近视、肥胖防控,同时成立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开发新型家校对话模式“家长工作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校内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多功能运动场馆及心理辅导室“童心室”,配备了注意力训练设备、AED急救设备、划船机等专业器材。
在学校体育改革方面,北京市密云区第四小学积极打造“出汗的体育课”,同时研发“套圈儿”“尖塔”和“旱地龙舟”等趣味教具,增添学生课间活动的乐趣。该校还积极开展班超联赛、全员运动会等,实现体育赛事学生参与率100%。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聘请海淀区重竞技体校校长担任体育副校长,联合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形成“兴趣培养—基础夯实—竞技提升”的递进路径。
构建“一校一特色”改革试点建设模式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将在后续试点工作中抓实“以体提质”“心理赋能”和“健康保障”等重点任务。
各试点校将刚性落实体育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保障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保障3-5节体育课,无体育课当日安排不少于45分钟体育锻炼,配套实施大课间及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长不低于2小时。基础教育学校健全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联赛体系,每学期开展“班超”联赛并形成品牌,每年举办校级体育节或运动会,落实全员参与目标。各试点高校将切实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占比,开设特色体育项目,杜绝体育课程缩水现象。推动高校“一校一策”制定体质提升计划,深化“体育锻炼+精准干预”融合机制。

各试点校将强化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不少于2个学分(32—36学时)的心理健康必修课,其他学年(含研究生阶段)每学期开展1-2场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中小学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校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此外,还将持续加大食堂建设投入,全面推广科学带量食谱,形成“膳食管理+运动干预”的肥胖防控合力。
下一步,北京市还将倡导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项目,着力构建“一校一特色”的改革试点建设模式,为全市推广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例。